医生:服用后须避开强光时段外出,小儿、老人、女性更易发生光敏性反应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治钦
适量日晒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然而有市民发现,服药后晒太阳可能引发皮肤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又该如何预防?记者就此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梁婧。她详细介绍了光敏反应的概念、诱发药物、易发人群及防治措施。
药物与阳光的“危险组合”
“药物的光敏反应是指服用或局部应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日光(主要为紫外线)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部位是在皮肤和黏膜,具体可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梁婧说。
据介绍,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可发生于任何人,无潜伏期,通常在首次用药后经日光及类似光源照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发生,发病局限在曝光部位皮肤。
光变态反应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小剂量光敏感药物和微弱阳光照射就可能发生。首次发病一般有24-48小时的潜伏期,皮疹除发生于曝光部位外,还可以迁延至非曝光部位。
与普通人相比,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人体免疫缺陷病以及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光敏性反应,这些人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光毒性反应的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常用药物暗藏光敏风险,包括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呋塞米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心血管药物如硝苯地平、胺碘酮、部分他汀类降脂药等;皮肤用药如维A酸类药膏等。
食物也可能成为“帮凶”。梁婧特别提醒服用上述药物期间需限制光敏性食物摄入:“芹菜、菠菜等绿叶菜,无花果、柑橘类水果,以及泥螺、牡蛎等水产均含光敏物质,可能加剧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如何防治药物光敏反应
梁婧提醒,有光敏反应史的患者要慎用光敏性药物。若是过敏体质或者曾经发生过药物光敏反应,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应尽量避开阳光强烈的时间段外出。如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涂抹适宜的防晒霜(SPF≥30,PA≥++),戴好遮阳帽,穿好防晒衣,并尽可能减少在阳光下暴露的时间。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需要一定时间,建议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后5天内都应注意防晒。
如果服药后晒太阳而出现过敏,需在皮肤最初出现麻刺感或红斑时,立即躲避阳光,用冷水湿敷红肿发热部位,之后涂抹晒后修复产品或普通的保湿乳霜。严重者去皮肤科就诊,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已发生光敏反应的患者,在症状未消失时及症状消失后5日内,仍不能接受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以免再次发生光敏反应。易感人群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外出应特别注意皮肤防护,或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缩短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以及采用睡前应用的方式以此来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