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王 飚
你从黄土地走来,先越千山。再越千山,漫漫征途向延安。
平生遂意一犁雨,耕作涓滴。耘作涓滴,会它千顷连澄碧。
……这是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的沁心之感。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
品读这本书,是一次维护核心的思想锻造。中央党校对29位受访者亲身经历往事进行采访汇编,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全面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是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教材。仅仅是书中各章节的标题,就让人受益匪浅,比如,“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近平立志做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我与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等等,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精品课程,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工作的指导书。该书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深刻揭示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显现出来。
品读这本书,是一次涤荡灵魂的精神淬炼。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总书记从小受到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但由于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极为困难,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7年来总书记矢志不渝,立下“争取入党,在党内发挥驱浊除弊,改造时势的积极作用”的铮铮誓言,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偿所愿。插队期间,总书记同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干农活、过“四关”,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成为村民口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返回北京上学又到前途光明的总部机关工作后,总书记放弃了更平坦舒适的道路,选择下沉到基层一线去工作。总书记始终把自己比作黄土地的儿子,直到现在仍然一再提起,“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服务”。在当时的知青中,总书记读书最多、涉猎最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放羊的间隙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带领大家读书等等;当总书记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兴建沼气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全新工程,仍毅然奔赴四川学习办沼气。从梁家河窑洞到清华大学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这种好学精神贯彻总书记的人生轨迹。
品读这本书,是一次汲取力量的行动感召。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我们文秘人员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我们励志成才、干事创业的重要典范,还是政研改革人汲取力量、砥砺奋进的精神宝藏。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我们必须将“讲政治”贯穿日常工作始终,把严政治关、政策关、法规关,确保不偏离政治方向。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增强本领的紧迫感,让学习成为人生常态、事业追求和工作习惯,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的能力。我们应该把多做贡献作为价值追求,抓好大事、管住小事、办好急事;要培养专注精神,坚持工作第一、事业至上,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全力做到办文零差错、办会零失误、办事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