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量”变“留量”
“川超”南充队队员们积极训练。吴雍摄
中外选手参加2023南充嘉陵江马拉松。(资料图)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伟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柴梓嫣实习生马瑞晗
钓鱼赛场上“抛出”无限激情、竞速小轮车争相冲向终点、马拉松选手挥汗中感受城市脉动……近年来,从“参加一场赛”到“玩遍一座城”,南充以赛事为引擎,带动消费持续升温,更让文旅市场不断“火”出新高度。
不久前,南充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做响‘赛事名城·垂钓天堂’品牌,强化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持续办好国际钓鱼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构建涵盖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的体育赛事全产业链生态。”“赛事经济”正成为拉动南充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品牌赛事喜迎客“观赛一日留南多日”成新趋势
“过段时间,我打算趁着去观看比赛的时候,带着家人一起到南充耍一圈。”来自重庆的游客张一鸣口中所说的比赛,是本月下旬即将在南部县升钟湖风景区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作为一场从2009年办赛至今的“老牌”赛事,其已成为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潍坊国际风筝节齐名的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
一场大赛激荡一湖碧水。2009年,升钟湖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冠以“钓鱼竞赛训练基地”的称号。次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全国钓鱼城”的金字招牌授予南部,这也让升钟湖完成了从深山静水到国际舞台的华丽转身。
“经前期摸底统计,本届赛事预计有1200名选手参赛。”第十四届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赛期间将举行第十四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2025年中国升钟湖国际舟钓大赛、2025年中华钓鲫精英赛等三大国际国内顶级钓鱼赛事,预计将吸引50000名观众到场观赛,规模将创历届之最。
以此为契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度也将在南充蔓延。“当钓鱼大赛的狂欢不只是停留在钓鱼上,游客才会‘多住一天’。”南部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升钟湖钓鱼赛事规模与层次持续提升,当地推出了3条融合观光、民俗的旅游线路,并纳入非遗展演、鱼文化论坛等,吸引更多游客留下。
其实,依托赛事“留客”,南充早已下好了“先手棋”。近年来,南充高度重视小轮车体育运动项目,并在营山建成了国内唯一能同时承办竞速和自由式小轮车赛事的专业场馆,吸引了各省市专业队伍长期在此驻训。
“日前举行的全国竞速小轮车锦标赛、南充市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等自行车领域赛事在营山开赛,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走在路上明显看到很多外地车牌。”营山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比赛期间,当地联合全市旅游景区,为参赛选手、观众、游客提供景区优惠、旅游接洽等服务,在带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时,也促进了餐饮、住宿、零售消费。
2.体旅融合引客来竞技流量转动经济发展新齿轮
随着用脚步丈量城市美景的运动方式兴起,马拉松正成为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
今年11月2日,备受大家关注的2025南充嘉陵江马拉松将鸣枪开跑。作为“跑遍四川”系列赛的重要一站,该项赛事将嘉陵江风景融入核心高速PB赛道,选手们将在奔跑中感受移步换景的视觉盛宴,领略嘉陵江南充段的壮丽水景,体验“千年绸都”的文化积淀,感受三国文化的厚重。
“自报名通道开启后,报名情况非常火爆。目前,赛事计划的全马3000人、半马10000人名额已满,欢乐跑项目还在持续报名中。”该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其中,外地选手占85%,不乏外籍选手。
一场马拉松,是竞技也是经济。
“我已经报名参加了此次的半程马拉松项目。”来自广安市的跑友唐镇安从自身跑步和参赛体验出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由于马拉松比赛开跑时间往往是早上7点左右,外地跑友赴南充参赛,需要提前到达,住宿费加上购置装备,以及赛后留在南充“吃、住、玩、购、娱”等,一名外地跑友“南充行”基本要花费2千元以上。
一场赛事之所以火爆,实际是选手和主办方的双向奔赴。据了解,近年来,南充加快推进体育与文旅、商业深度融合,推进赛事进景区、商场、社区,激发消费热情,拓展产业空间。由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市教育体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如阆中龙舟赛结合古城旅游,使得游客量同比增长45%以上;马拉松等赛事引来竞技流量的同时,也带火了装备租赁、能量补给、景区游玩等,相关企业营收增超50%。
“‘文旅+’将成为南充文旅突破发展的新增长点。”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南充文旅与工业、商贸、体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正全面铺开,这不仅将推动文旅产品“迭代更新”,还将在此基础上推动消费“释潜扩容”,实现游客接待量、文旅产业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3.足球联赛“火出圈”全民狂欢拓宽经济发展新思路
“9月7日,南充队将在主场迎来首个热身赛对手广元队。”近日,随着一则关于2025-2026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川超”)的赛事消息传来,迅速在球迷朋友圈掀起讨论热潮,同时也让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在了南充身上。
据悉,此次四川的21个市州球队除成都队外,将根据地域所在位置,被分在“川超”的东、西、南、北4个区内分别进行比赛。成都队则将以抽签的形式进入其中一个区。目前,所处区域为东区的南充队的50名队员已集结完毕,正在进行集训。
其实,“川超”比拼的不只是绿茵场上的实力,更是各地以赛事为媒,接稳“发展传球”的综合能力。“我们要热情地招待其他来南充踢‘川超’的队伍和看‘川超’的球迷们,先品尝南充美食,吃饱吃好!”一名南充球迷所讲之言的背后,正是南充将把这项足球赛事转化为全民共创、全民共享的文体商旅消费盛宴的生动说明。
“用赛事去链接文旅资源,实现文体旅融合发展,可以撬动南充全域消费增长,让餐饮、住宿、零售等领域产生链式反应。”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川超”赛事期间,预计南充从景区、交通到餐饮、住宿等,都能实现客流量环比上涨。
“南充人对运动赛事参与积极性高。”“‘川超’自带流量,也能够让南充在网络上迅速扩散,收获广泛关注与影响力。”尽管南充队首战还未到来,但不少南充网友都对比赛胜负持乐观态度。大家纷纷留言表示,希望南充以本次赛事引流激活消费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当体育遇见经济,当赛事邂逅城市,这场跨越产业边界的化学反应正在重塑区域发展逻辑。“目前,我们虽已成功打造了国际钓鱼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但仍需在提高赛事影响力、知名度上持续下功夫。”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通过强化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推进体育场馆改造提升和功能配套等多元举措,构建起体育赛事全产业链生态,不断擦亮“赛事名城·垂钓天堂”名片,让赛事经济在南充“长红”。
专家访谈
以特色赛事品牌引领经济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永安
地方政府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投入巨大,但地方政府一旦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可以为地方带来很多隐性和显性的社会附带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举办大型赛事本身可以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举办大型赛事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育场馆,美化城市环境。三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促进相关群体吃穿住行等各类消费,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四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可以增进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五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为地方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为后续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库。
因此,我有以下建议: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场馆设施。二是政府部门要牵头整合地方教育和体育资源,加强人才储备、加大人才培训和培养。三是要凝练地方体育特色,加强体育、文旅和产业融合,重点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体育赛事。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对推动城市传统产业升级、完善基础服务能力,加速城市产业集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南充在打响“赛事名城·垂钓天堂”品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价值,让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
记者手记
借他山之石打造赛事经济“南充样本”
嘉陵江畔风正劲,赛事经济潮已涌。
如何更好拓展赛事外延,使其转化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南充不妨先将目光锁定“邻居”遂宁身上。短短一年多时间,遂宁举办了多场大型演艺活动及体育赛事,不仅拉动了城市消费,也极大提升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遂宁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将自然资源与文化IP深度融合,实现了“办一场赛、兴一座城”的倍增效应,也道破了赛事经济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南充,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应借他山之石,打造属于自己的赛事经济“南充样本”。
南充不缺底蕴: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嘉陵江蜿蜒而过,红色基因深植血脉。南充更不缺潜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体育基础扎实。若能借鉴遂宁“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办赛思维,完全能以“赛事+文旅+产业”的组合拳,让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要走出赛事经济的“南充样板”,关键在于我们要以“谋”定方向,以“融”促发展,以“链”激活力,通过将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IP植入赛事设计,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周期消费场景方式,以赛聚产、以产促赛,才能让“流量”变“留量”,才能让每一场赛事都成为城市的“动态广告”。
赛事名城绝不是一句口号,它是通过全市上下实干出来的。期待南充借他山之石,扬自身之长,实现“以赛兴城、以赛促产、以赛惠民”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