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理想——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时间:2025-07-25 10:59

仪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何春锦

 翻开王蒙先生1956年发表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书中青年干部林震的经历,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这部经典作品,以平实的语言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青年干部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守护并践行理想?

一、镜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小说讲述了青年教师林震调入区委组织部后,在调查麻袋厂问题时遭遇的三重困境。一是信仰与惰性的碰撞:林震秉持“党是人民的心脏,不能容忍灰尘”的信念,却遭遇组长韩常新形式主义的敷衍——只关注表面数字;二是热血与麻木的碰撞:当林震为解决问题彻夜工作时,副部长刘世吾却以“缺点是前进中的”等套话推卸责任,其口头禅“就那么回事”显露了精神的懈怠;三是个体与惯性的碰撞:林震在常委会上追问“如何杜绝第二个王清泉”,实则是对组织内部积习的叩问。这段跨越时空的对照提醒我们,当程序取代担当、经验磨平锐气、岗位滋生特权,理想便有黯淡的危险。

二、剖析:官僚形态的警示

书中刻画的官僚主义形态,至今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一是刘世吾的“理性冷漠”,能力突出却情感麻木,以经验为盾牌回避责任。其“清醒的沉沦”——明知问题却选择背对光明,尤为值得警惕。二是韩常新的“精致形式”,热衷表面文章,调研浮于数字,汇报华而不实,本质是重程序轻实效。三是王清泉的“权力傲慢”,作风粗暴,脱离群众,将岗位视为特权。这些形象共同揭示了官僚主义对组织活力和个人信念的侵蚀。

三、启示:做扎根现实的理想者

林震的价值,在于他展示了在现实中坚守理想的可能路径。一是用“笨功夫”穿透迷雾,面对韩常新的敷衍,林震深入车间收集一手资料。这启示我们落实政策要注重“三看”,即看群众反映、看实施细节、看实际效果;撰写材料要警惕无来源、无对比、无分析的“三无数据”。二是以建设性沟通破壁,林震在批评麻袋厂问题的同时,提出“建立防止机制”的建议。这揭示有效的批评需与可行的方案结合,改革要破立并举。三是在同行者中守护火种,赵慧文对林震的理解与支持,体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相互温暖。这提醒我们主动与新同事交流成长感悟,向老同志请教初心故事,在协作中寻找志同道合者,共同抵御精神懈怠。

四、践行:在行动中生长理想

林震走出区委大楼时的思考,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在现实中安放理想?答案是行动。如在服务窗口,当发现群众办事反复跑腿,推动“容缺受理+数据代跑”改革,将“王清泉式刁难”转化为服务优化。在乡村一线,学习“三现原则”,即现地、现物、现实,走村入户绘制“民情地图”,将老人就医难转化为“云诊室”项目。理想,唯有扎根大地,才能汲取生长的力量。

五、结语:做一粒扎根的种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体制本身不决定理想的存亡,它只是理想的试炼场。让我们以林震的赤诚破除冷漠,以刘世吾的教训警惕麻木,以赵慧文的守望传递温暖。当每一位青年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问一句“群众是否需要”,面对推诿时主动说一句“这事我来跟进”,感到倦怠时重温一次入党初心。我们便是在现实的土壤中,扎下了理想的根。这深扎的根,终将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参天大树,见证万千气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