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执法理念 创新工作举措
南充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
中共南充市委政法委按照省委、市委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切实转变执法办案理念、规范和改进执法办案方式方法,积极主动保障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理念:自觉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一是由“干好本职”向“服务大局”转变。去年,南充政法组织开展“南充要发展,政法怎么办”的主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全市政法工作思考》的调研成果。在市委六届一次全会确立建设“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和“155”发展战略目标以后,再次组织全市政法机关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振士气、凝聚力量”的大讨论,深入研究如何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上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完成任务、干好本职工作的观念,树立大局思想、全局观念,充分发挥政法职能,以实际行动保障实施富民强市“十大行动”,助推南充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二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广大政法干警克服被动、消极、保守的心态,改变“被动应付”观念,靠前主动服务。一方面,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法阻挠拆迁、高价索偿、群体上访等事件,超前介入,积极靠上,第一时间提供法律咨询和劝服教育,平息事态,依法保障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平稳落地,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开展“法律七进”“企业法律年检”“半小时法律服务圈”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工作,解除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市法院在脱贫攻坚、产业培育等方面,扎实开展保障服务工作,先后推出“百项司法建议”“涉农涉地案件专项审判”等服务保障措施,成功审结、调处“中华寿桃案”“南门坝拆迁案”“高坪区青居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等一大批复杂敏感纠纷。
三是由“就案办案”向“统筹兼顾”转变。坚持执法办案力度、办案时机与当前经济发展大局步调一致、同步合拍。审慎把握执法办案介入时机和方式,依法、慎重采取强制性措施。克服就事论事、孤立办案的工作偏向,坚持执法想到稳定、办案考虑发展、监督促进和谐,从法律、政策、社会、群众等多维视角,了解涉企案件特别是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案件发生的特定环境和背景,防止就事论事、机械执法,充分考虑社情民意、风俗习惯,因人、因事、因案制宜,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公平、合法、合理、合情处理各种纠纷。公安机关对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坚持“破案与维稳并举、打击与挽损并重”原则,立足主动维稳,坚持底线思维,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依法集中处置38件非法集资案件,严厉打击123起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案件。
二、主动作为:保障服务工作“零距离”
一是服务上门。开展“创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通过“形势教育、政策支持、发展环境、纠风治乱”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强信心、理清思路、解决困难、依法经营。指导企业建立律师顾问团,开展对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涉诉纠纷的分析研判。市法院先后完成《关于全市经济发展中伴生的社会风险及对策建议》等调研报告10余篇,专报市委、政府决策参考。市司法局开展“为外来企业服务”专项行动,向全市近200家重点企业作法治问卷调查,对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多头执法、执法不规范等10余条问题反馈至相关部门,提升法律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管理靠前。开展企业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净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改进重大工程项目、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及周边等重点地区的治安、消防、道路交通等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公安机关在大型商贸活动审批和出入境证照等诸多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中,竭力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方便企业、投资者和广大群众。检察机关加强与四川巴广渝高速公路工程、南充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配合,针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土地出让、拆迁改造、招标投标等重点环节,深入开展预防警示教育、检察建议、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并建立检察官温馨提示、风险告知、专家咨询等重点工程预防工作制度。
三是阵地前移。在政法工作一线搭建快捷方便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园区法官工作室、重点项目法官工作站或巡回法庭,在重点工程预防职务犯罪中组建检察官服务站。规范建设工业园区警务室14个,配备专兼职安保人员80余人,有效整合司法行政、综治维稳、矛盾纠纷化解和警务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职能,使警务室成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身边的政策宣传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和职工利益维权室,积极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推进营造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建章立制:保障服务发展工作“长效化”
一是建立政法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市委政法委、市经信委建立政法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单木真,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刘作鸿带领市直政法部门班子39名成员联系了29个在南充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推进中的法律问题,坚持上门服务,“一对一”“二对一”服务。去年以来,全市政法部门班子成员先后现场办公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2个,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8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48件次,协调化解矛盾纠纷15件,提出帮助企业发展意见和建议37条,收到相关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对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70余条。
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涉企债务、企业破产改制、劳资纠纷等,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联合调处,从适用法律、法规,调解程序、步骤等环节进行规范,保证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政法各部门既互相监督,又互为补充,合法、合理、合情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去年以来,政法部门协调、配合金融、国资、银行、人社等部门成功化解东风南充汽车公司改制、投资理财崩盘等不稳定隐患1827起,妥善处置民工讨薪、非法集资等群体性事件1653起。
三是建立重大经济案件风险评估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由执法办案机关对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重大刑事案件,以及一些重大敏感民商事案件开展风险评估。经过评估,对可能有稳定风险的案件由办案单位建立预案,坚持全程动态跟踪,确保风险可控。去年以来,对营山至达州高速公路建设、清泉坝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南充联成化学工业公司苯酐、增塑剂、富马酸、树脂项目等一系列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所涉案件一一予以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测预警措施、矛盾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消除了一大批不稳定隐患,有效保障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保障服务经济发展工作联络员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保障服务经济发展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认真听取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单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使政法各部门的服务协作达到“无缝衔接”。同时,强化协调联动,推动政法机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共享资源信息,形成保障服务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年底,市委政法委、市经信委对政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检验保障服务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