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张意太
●出生时间:1929年11月
●抗战经历:1943年报名参军,1944年在湖北老河口保卫战中,被敌人的子弹穿透右肩,至今留下伤痛。1948年,张意太随部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退伍返乡务农。
●老兵寄语:要记住当年那些拼命的人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高洁文/图
7月22日,在西充县古楼镇杜宇寺村,一位老人静静坐在藤椅上,阳光勾勒出他饱经风霜的面庞。他的右臂始终无法抬起,那是数十年前湖北老河口战场上,日军的子弹给他留下的。他叫张意太,14岁从军,历经老河口保卫战的洗礼,在拼刺刀的生死瞬间、在掷弹筒的轰鸣声里、在运输马队的马蹄声中……他用一腔热血,书写了一个川籍少年从求生到卫国的传奇人生。
耄耋老人伤疤勾起难忘回忆
张意太出生在西充县古楼镇宝珠宫村。14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后来在射洪县一个财主家做工,因干活时间长经常打瞌睡,常被财主用竹块狠打。
1943年的一天,听说招兵的来了,张意太跑去报了名。因为他年龄小,招兵的不收。于是,张意太灵机一动,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再挥拳踢腿舞了几下,结果被招兵的看中,被顺利录取当了兵。
因年纪最小,张意太被分到一名李姓连长身边当勤务兵。李连长的一句“以后就叫李意太吧,跟着我有口饭吃”,让他认下这个“亲人”。
1945年,湖北老河口的记忆滚烫。张意太所在连队驻守老河口一个山头,日军向上仰攻,张意太使用掷弹筒向攻山的日军还击。掷弹筒约半米长,拳头般粗,下面用脚踩踏板,上面用手拉撞针,就把炮弹打出去。由于当时炮弹宝贵,长官再三要求必须瞄得准、打得正,不能乱打。因为张意太所在的部队是从上向下射击地形有利,此次战斗打死不少日军,但张意太却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右肩,顿时血流不止。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意太坐在藤椅上回忆起这段往事,枯瘦的左手下意识地按在右肩。
“你看嘛,就是这里。”老人示意记者靠近,他的女儿赵文会轻轻掀起他的格子衬衣。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老人的肩头,一道疤痕赫然显现,像一条红蚯蚓嵌在松弛的皮肤里。
“当时,子弹从这边进去,从后颈窝钻出。”张意太用左手食指沿着疤痕的走向慢慢滑动,指尖划过的地方,可见皮肤在微微颤抖。数十年来,无数次阴雨天的酸痛、无数次不经意触碰引发的刺痛,都折磨着老人的身体,勾起老人对那场战斗的回忆。
故地重游带回战场上一捧土
1948年,张意太随部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后,张意太一直在老家务农。
“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有机会再回当年打仗的地方。”回忆到这里时,张意太陷入了沉思中。
那是2021年,志愿者找到张意太,说要带10位老兵回鄂西看看,他一听就红了眼——老河口的风,曹家畈的山,还有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都是他一生的牵挂。张意太回忆,记得那是三四月间,他们一行10位川籍老兵在成都人民公园的纪念碑前集合。看着“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持枪冲锋的雕塑,就想起1944年在老河口镇守山头的战争。
车队往鄂西行进的时候,张意太和老兵们一路都兴奋不已。到了宜昌的曹家畈战场遗址,村民领着他们钻山道,他们看到了山腰上的战壕还在,单兵坑的轮廓清清楚楚,张意太蹲下身去摸了摸,战争的惨烈记忆顿时在脑海中闪现。突然,一位老兵说:“带点土回去吧,给弟兄们当念想。”张意太蹲下身,用手刨了一捧土,用手帕包好揣在怀里,嘴里念叨着:“弟兄们,跟我回四川了。”
到达老河口那天,纪念馆的人给张意太发了个玻璃杯子,杯底刻着他的名字和部队番号。他摩挲着“张意太”三个字,忽然想起当勤务兵时,李连长给他改李之后又改回张姓的事。
在回来的路上,张意太把那包曹家畈的土裹得紧紧的。张意太说,这辈子没读过书,说不出啥大道理,可他知道,那些没回来的弟兄得让后人记着。
激励后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张意太和他的女儿一起生活。平时没事,老人就坐在藤椅上晒晒太阳,偶尔在村里遛弯。
“爷爷,再讲讲老河口的战斗故事吧。”每到逢年过节时,张意太一家就会热闹起来。刚考上大学的重孙女嚷着让太爷爷讲那时候打仗的事。每当讲到拼刺刀时,张意太都会突然停住,摸摸重孙的头:“要记住,当年的人为啥那么拼命,是为了你们现在能安稳地晒太阳。”
赵文会说,老爷子脾气好得很,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年轻时务农,村里谁家缺劳力,他总第一个去帮忙。后来年纪大了,他就爱坐在家门口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
夕阳西下,张意太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一只小猫跳上老人的怀中,虽然他右臂依然无法抬起,他却用左手轻轻给它梳理毛发。在老人的脚下,一只白色的小狗也安静地趴在老人的脚边。
风吹过院子,院角的玉米叶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战壕里的风声,只是没有了硝烟的味道。这个用左手行过军礼、刨过战场上带血泥土的老兵,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桥”——一头连着枪林弹雨的过去,一头通向太平盛世的现在。桥下流淌的是早已融入他骨髓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