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悉心照料、默默付出,将女儿培养成“中国唐氏川剧变脸第一人”
赵海英(右)跟女儿殷秋华合照。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高洁文/图
日前,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启幕。来自南充的赵海英因十九年对患有先天性脑瘫和唐氏综合征的女儿悉心照料和默默付出,获评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活动现场,女儿殷秋华以“中国唐氏川剧变脸第一人”的身份登台献艺,获广泛好评。母女俩用爱与坚守书写的生命奇迹,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变脸绝技引喝彩获奖感言传善念
8月27日,伊春市溪水林场绿意盎然,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此举行。舞台上,殷秋华身着传统戏服,指尖翻飞间,十余张色彩各异的脸谱瞬息变换,川剧艺术的灵动与神奇在她的演绎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舞台一侧,胸前佩戴“中国好人”绶带的赵海英目光始终追随着女儿,脸上满是欣慰与骄傲。此次,这位来自蓬安县周口街道青龙街社区的母亲,凭借19年如一日照料患有先天性脑瘫和唐氏综合征的女儿、用爱与坚韧助女儿破茧成蝶的感人事迹,获评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颁奖环节后,赵海英手持荣誉证书,站在话筒前,语气朴实却满含真诚:“今天能站在这里拿到‘中国好人’这个奖,我心里又激动又感恩。说实话,一开始我总觉得自己只是做了母亲该做的事——守着秋华,陪她长大。可现在我明白,这份荣誉不只是对我和秋华这19年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番真挚的感言,让现场不少观众红了眼眶,掌声再次响彻溪水林场,久久未息。
28日上午,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还在黑龙江省伊春市的赵海英。她告诉记者,秋华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太多人的帮助。她深知,像秋华这样的特殊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家庭也和我们曾经一样,在迷茫中摸索、在艰辛中坚持。所以从今往后,她不仅要继续陪着秋华好好走下去,更想尽自己的能力,把她们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特殊群体的孩子和家庭。能帮他们少走点弯路,能让更多特殊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看到生活的希望,这才是她拿到这个奖后,最想做的事。
以爱破桎梏用行筑希望
20年前,38岁的赵海英与丈夫组建重组家庭,女儿殷秋华的出生为家庭添了憧憬。因孩子生于农历九月,夫妻俩取名“秋华”,盼其如秋日芳华般绚烂。
可喜悦很快消散。小秋华口腔上颚有洞,进食易从鼻子流出,且不会哭笑、眼神呆滞、难以抬头。6个月大时,她被确诊为无法根治的唐氏综合征,这如巨石压在夫妻俩心头。但他们没放弃,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即便多次得到“无法根治”的回复,最终仍带着疲惫回到蓬安老家,摸索康复之路。
此后,赵海英成了秋华的“全职康复师”:1岁时帮孩子练抬头,2岁扶着孩子学迈步,自己累到腰直不起也不言苦;3岁带孩子做口腔缝合手术并悉心照料;7岁秋华能独立行走时,赵海英激动落泪——这些普通孩子轻易做到的事,秋华每一步都满是艰辛与她的心血。秋华渐长,赵海英开始担忧其未来,想让孩子有谋生技能。他们尝试过让秋华学手工、绘画等,均因秋华身体条件无果。直到2021年,秋华在蓬安县文化馆偶遇川剧老师林春,对川剧变脸表现出极大专注,夫妻俩终于找到“出路”。
学艺之路艰难,秋华四肢无力,一个转身变脸动作要练数百遍。赵海英陪她一起学,在练功房跪着调整孩子姿势,汗水直流、膝盖发麻仍鼓励孩子坚持。无论寒暑,秋华都早起练功,而赵海英总比女儿起得更早。终于,这份坚持有了回报:秋华练就变换13张脸谱的绝技,唐氏综合征症状也有改善,康复老师都惊讶于她的进步。
如今,秋华是南充市特教学校的榜样,学会多种技能的她,拥有了不少“粉丝”,被称为“中国唐氏川剧变脸第一人”。赵海英也萌生帮更多特殊孩子的想法,计划联合社区和学校分享经验。在溪水林场的活动中,赵海英用19年的坚守证明母爱力量,以获奖后的承诺诠释“中国好人”担当,这份善念将点亮更多特殊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