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脱贫 用制度助推攻坚

时间:2018-11-21 08:21

南充市高坪区委书记 袁华兵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近年来,高坪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注重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倾注“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严的标准、最有力的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累计实现54个贫困村退出、13986户4419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99%降至0.95%。今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并被评为摘帽工作先进县。

一、突出思想引领,汇聚奔康内生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脱贫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是领导带头,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实行县级领导目标责任“双包干”制度,32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挂联1个乡镇(街道),全权负责联系乡镇(街道)脱贫攻坚事宜,与乡镇(街道)同荣辱、共进退。同时,定期与挂联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五个一”“三个一”帮扶力量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为联系的部门、乡镇(街道)、村社上党课,宣传宣讲党的大政方针、惠农举措,引导全区党员干部把精力聚焦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来。二是常态推进,全面凝聚思想共识。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组织全区948个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编发脱贫手册5000余份,帮助干部精准学习掌握脱贫政策措施。按月下发“五个一”帮扶清单,对照责任清单定期交账、跟踪问效,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脱贫攻坚上来。三是示范引领,持续挖掘攻坚潜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分层次分批次,有计划有针对开展脱贫攻坚专业能力培训,建立农民夜校368所,围绕政策宣讲、感恩教育、法制安全、技能技术、家训家风等培训主题,编印“本土化”教材50余套(册),培训夜校教师1200余名。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培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先进任务,遴选“感动南充2017”十大新闻人物、“高坪好儿女”“高坪好邻居”“高坪好夫妻”等典型模范,组建25支思想扶贫宣讲队,深入乡镇(街道)开展“感恩扶贫·向上向善”巡回宣讲300余场次,激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二、强化组织建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持续巩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培育优化帮扶力量,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干事活力。一是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功能补短板,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千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和“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动态培养创业储备村级后备干部754人,培养贫困村致富带头人287名,其中村“两委”干部80名,带动510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选优配强帮扶队伍。按照“选派最能打仗的人”要求,统筹整合优秀人力干部资源,组建91个驻村工作队,286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干成一片。精心选派26名优秀干部,赴凉山州甘洛县开展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把脱贫攻坚的高坪做法、高坪经验带到甘洛彝区,8月底凉山州已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现场工作会在甘洛召开,填补了十几年来未承办全州现场会的空白,为高坪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增添了“亮点”和“闪光点”。三是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发现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的舞台,把脱贫帮扶成效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推行双向倒逼、“悬帽”攻坚等奖惩激励机制,对在脱贫攻坚中实绩突出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对脱贫工作不力的严肃惩处。17名第一书记、16名驻村农技员先后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45名实绩突出的帮扶干部被提拔重用,1名乡镇党委书记因工作不力被就地免职。

三、打造特色产业,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全域布局奔康产业,突出党员示范作用,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努力实现贫困群众户户受益、年年增收。一是建环线强产业。按照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种养结合的原则,全域覆盖规划建设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桔旅游产业带、螺溪河流域蔬菜康养产业带、中法农业科技园特色观光产业带等三条产业环线。引进龙头企业36个、业主98家,组建合作社124个,成立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小组8个,发展柑桔、花椒、蔬菜等优势产业50万亩,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91个,培育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91个、党员示范户219户,实现贫困村“村村有园”、贫困户“户户入园”。二是优机制壮集体。探索推行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项目带动型“五型”集体经济模式,建立“631”股份分红、村集体资产租赁、返租倒包、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政府+金融+保险”产业支撑保障机制,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产业园+贫困户”等挂联模式,将贫困户脱贫与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营发展有机结合,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获得收益,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12.7元/人,最高达到26.7元/人。特别是创新开展的“飞地”扶贫模式,在央视七套《聚焦三农》、人民网、四川日报、省脱贫攻坚简报等媒体刊物广泛宣传报道。三是创品牌提效益。加强农业产业人才引进、培训和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有机生产、循环农业,重点创建了“高坪甜橙”“黄溪贡米”“过江龙牛肉”等特色品牌,提升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探索农业专家技术入股方式,更好发挥专业人才积极性。携手当当网、北京国联、我连网、福天下等电商企业,新建电商运营中心1个、乡镇电商物流站点32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79个,全区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四、严格作风纪律,形成集中攻坚合力

始终坚持把党的纪律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抓落实、出实招、求实效,以铁的纪律保障压紧压实攻坚责任。一是深化日常管理。不断完善“周分析、旬调度、月小结”的机制,持续加大驻村帮扶力量管理,着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良好局面。同时,大力推行驻村工作队“外勤通”APP打卡考勤、信息月报等制度,以考勤结果核发下村补助,确保帮扶力量沉在一线、住在一线、干在一线。二是强化督导考核。推行项目巡查和现场验靶制度,坚持一周一会诊、一月一通报,已对30个完成工作任务好的单位授予流动红旗,2个连续3次获得流动红旗的单位主要领导被记三等功1次,10个名次靠后的单位被黄牌警告。组建8个专项督查督办工作组,专职分片包干督查督导、跟踪整改问责问效。目前,以“发点球”方式发出问题清单320余份、工作提示函87份,约谈责任人100余人。三是严肃执纪问责。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推进“阳光扶贫”,杜绝“暗箱操作”和干部包办,对扶贫领域中贪污侵占、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问题线索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今年以来,全区共查处扶贫领域问题33件,处理46人,给予党政纪处分30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8件、12人,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氛围。(南充市直机关工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