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中国三农报道》以“新品种小麦周期短抗性好 产量喜人”为题,报道了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小麦新品种“南麦941”在四川梓潼示范片实测亩产550kg以上,产量稳定、对条锈和赤霉病抗性良好,熟期提前10天,利于下茬早播早栽。近年来,科技日报、川观新闻、四川电视台等媒体也对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品种创新和科技赋能全市小麦产业发展进行了报道,这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助燃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南充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奋力冲刺“双过半”目标、全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的火热实践。
党委搭建攻坚平台,研究集成新技术。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不断以党建引领科研方向,以科研成果丰富党建内涵。党委充分发挥聚资源、搭平台、强服务作用,积极探索“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基于川东北丘陵区生态气候特点,以“稳产增产、降本增效”为生产目标,针对“麦—(高)粱”“麦—豆”“麦—玉”两熟轮作模式,研究集成以“轻简高效播种、精量施肥、抗逆应变和防灾减灾、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核心的实用技术。通过示范优良品种、免耕带旋播种、分段按需施肥、病虫综合防控,实现生产“三降三提”(即:降低减产风险、降低资源浪费、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单产水平、提高农资利用率、提高综合收益),与传统技术相比可实现亩节本增效410元。
支部建在科研团队,策源培育新品种。在党委的统筹谋划、有力推动下,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群策群力、策源攻关,合力推动科研育种提质增效。基于川东北丘陵旱地三熟制和两熟制种植模式,着力解决小麦品种高产稳产性不好、品质不优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种源瓶颈,确立优质多抗、早熟、矮秆、高产稳产为育种目标。近年来,先后育成南麦618、南麦302、南麦660等优质小麦新品种8个。主持形成成果“矮秆早熟多抗优质中筋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获2021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育成“南麦941”是我市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品种增产优势明显,是首个亩产突破600kg的“南充造”小麦新品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国家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推广种植,目前该品种已在云贵川渝甘陕鄂等地广泛投产,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面积,助力国家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党旗插在田间地头,助农服务新模式。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在前、作表率,以实际行动推动科技兴农、助力防灾减灾、护航稳产增收。一是吹响“冲锋号”,集结一批技术骨干,成立9支党员先锋队,“一对一”指导服务南充各县(市、区)农业生产,构建“1(先锋队)+N(项目、平台等)”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练就“铁脚掌”,党员科技工作者联合推广人员和业主大户定期“到田会诊”,对西充县“义—青—观”产业带、阆中市洪山镇等地6900余亩科技示范基地,实行“15天巡田”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机制。三是站好“哨兵岗”,建立预警防灾减灾新机制,在小麦生长关键期,组织党员专家驻点指导,会商研判可能出现影响小麦生长的危害,及时撰写《关于我市小春作物单产提升技术建议的报告》《南充市小麦生产今冬明春厄尔尼诺应对预案》等应急性生产建议,上报市政府批转各县市区指导大面积生产。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新时代党员的战场,是把小麦转化为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把它们种进现代农业里。麦浪翻滚、金穗飘香是“农科人”对党和人民交出的最好答卷。(市农科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