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仪庆发布的《告示》。
侯昌镇发布的《告示》。
市廉政警示教育馆南部廉政文化展区。
人物档案
章仪庆出生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10月到南部县担任知县。在南部任职期间,他自矢清勤、重教兴学,被人们广为传颂。
侯昌镇原籍湖南大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氏,曾在重庆奉节等地担任过知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到南部县担任知县。在南部任职期间,他崇俭戒奢、清正廉洁,百姓称其为“侯青天”。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谯灵敏/文余中华/图
鉴古知今,学史明志。坐落在嘉陵区的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是一个接受廉政清风洗礼的课堂,更是一个展现南充廉洁文化基因的宝库。在这里,我“邂逅”了清代南部知县章仪庆、侯昌镇,这些从“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挖掘出来的廉洁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A章仪庆:淡泊名利自矢清勤
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通过图文、影像、雕塑等多种方式,以先辈先贤为榜样,引导人们崇尚廉洁、向上向善,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走进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伫立“修心立德、行稳致远”板块,清代南部县衙仿古装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里主要展陈了三件档案复刻版,均来自清代南部县衙,展示了百年前南部知县章仪庆、侯昌镇廉洁从政的故事。
档案中有一则为南部知县章仪庆发布的《告示》。凑近细看,《告示》字体繁简混书,首行标题为“縣正堂章示”。内容写道:“本县两代宦蜀,早已自矢清勤。地方一切利弊,莫不洞悉情形。兹者调任斯土,合亟揭示官箴。衙门最重关防,首先裁去门丁。请员专司收发,务期弊绝风清。事无轻重巨细,莫不亲自决行。要在一秉大公,使民共见共闻。仆役书差人等,随时约束严明。如敢招摇撞骗,拿办绝不徇情。本县言出法随,其各一体凛遵。”
“縣正堂”为知县的代称,这则《告示》,正是当时的南部知县章仪庆到任南部县后,宣扬俭以养廉、勤勉政务的佐证。章仪庆,出生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到四川任职。其间在川经过“多岗锻炼”,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10月,正式到南部县担任知县。
《告示》中,章仪庆自称官二代,但“早已自矢清勤”,具有廉洁从政的家族基因。凭借多年的基层从政经历,对于地方的陋习,早已心知肚明。他表示一定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秉持公道,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对于门难进的衙门作风,他深恶痛绝,决定首先拿县衙开刀,裁去门丁,以减少财政支出。并严格约束身边工作人员,若有假冒官员招摇撞骗者,拿办绝不徇情。
泛黄的档案宛如一位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一段百年前的历史,也将一位淡泊名利、自矢清勤的清代官员带到我们眼前。
B侯昌镇:崇尚节俭廉洁从政
在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内,清代南部县衙区域展示的另外两则档案,均出自侯昌镇之手,一则是其发布的《告示》,另一则是其颁布的《关于乡俗宴会的“七条禁令”》。
侯昌镇原籍湖南大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曾在重庆奉节等地担任过知县。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十二月,章仪庆离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侯昌镇到南部县走马上任。
“异地交流”,一心为民。到任南部县知县前,侯昌镇告知南部县衙相关人员:“所有应备一切须知册结,只于交界处所投递,书役人等不准越境远迎。衙署公馆只需打扫洁净,勿得过事铺张。”除此之外,他也如章仪庆一样,写了一篇顺口溜《告示》,张贴在该县的大街小巷。他表示“治理悉由己出,概不假手于人”,对于“招摇撞骗”“搕诈平民”“需索钱文”等等“不法情事”,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一则《告示》,展示了侯昌镇崇尚节俭、廉洁从政的工作作风,令人深感钦佩。
长久以来,南部县人以勤劳节俭著称。曾有多位在这里就职过的知县评价:“南邑绅商士庶居家俭素,一饘一粥饶有古风,可爱可敬可法。”然而,光绪末年,该县却一度盛行奢靡之风。侯昌镇到任南部后,很快便察觉了这一现象。特别是该县金源场文生帅震、袁毓英等人向其呈报的一纸禀文,更加引起了他的注意。禀文围绕严禁扰民耗财,正世俗除恶习这一主题,记述了当时南部县盛行大肆举办宴席,以图赚钱、敛财的恶习。
作为一位“宦情久淡,世味饱尝”的基层官吏,侯昌镇“深感物力之艰难,惊叹时局之糜烂”。他意识到,要使民众留住居家俭素的古风,必须痛下决心,强力推出崇俭戒奢、整治恶俗流弊的硬性举措。为此,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八月初五,侯昌镇颁发了《关于乡俗宴会的“七条禁令”》。
“七条禁令”对寿宴、喜宴、酒宴的举办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言明了对违规者的经济处罚额度和对管理者的行政惩戒措施。如,年满六十者方准举办寿宴;男女婚嫁喜宴,不得滥发请帖;对升官、中榜、谢师等巧立名目借事敛财的酒席,处以罚款……“七条禁令”的发布,对大肆举办乡俗宴会的奢靡之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整治效果。
驻足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一隅,如同穿越到百年前的南部县。百年前在这座江畔小城出现的人、发生的事,通过斑驳的文字,仿佛跃然眼前,让人深受启发。在南充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廉洁的种子。
C风清气正文物里的廉洁文化
章仪庆、侯昌镇廉洁从政的故事仅是清代南部廉吏的缩影。从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南部县先后有144名知县走马上任。许多县令到任之初都发布檄文,张贴告示,将自己的从政理念或廉政守则昭告天下,他们是南充廉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南部廉吏的史料,来源于号称清史研究的“活化石”——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该档案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历时最长、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地方档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档案经历了梳理、清点造册、收藏、抢救保护、系统整理等漫长过程。2009年,南充市档案馆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整理编辑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出版发行。以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为代表的多位专家,对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南充市档案馆退休人员胡剑介绍,他过去经常埋头“故纸堆”,反复翻阅南部县衙档案资料,从中发现了不少廉政故事。比如,为了发展教育,章仪庆曾发布《南部县半日学堂简章》。所谓半日学堂,有“读书谋生各得半日”之意,专为家境贫寒,年龄在7岁至16岁之间的青少年所设。凡入学,不收取任何学费。这一举措的实施,为生活在底层的贫寒子弟打开了读书求知的大门。通过打捞历史碎片,勤政为民的章知县、侯知县,在斑驳的档案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递了廉洁的精神和价值观。
在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南部县衙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政令文书。部分文书内容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比如,档案中记载的144名知县全部从外地选调,这一任职回避制度,有效遏制了官吏利用同乡、亲戚、师生等关系互相勾结、徇私舞弊的行为,彰显了当时政令严明,为官者清明公正的政治氛围。
如今,章仪庆、侯昌镇等清代南部县令耕耘过的地方——清代南部县衙,早已不复存在,而在其旧址的不远处,是清代重建遗存南部文庙所在地。2014年,南部县委、县政府在南部县档案馆一楼建成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展览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清代县衙档案里的故事,在这座江畔小城持续流传着。
离开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已是日暮西沉,展陈与档案里蕴藏着的先贤智慧,以及廉政文化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这些智慧和力量,似一股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