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繁荣 开创“中国绸都”新未来
●四川省丝绸协会 李伟
南充是全国、全省重要的茧丝绸基地,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享有“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享有“丝绸源点”称号的城市,是全国唯一的丝绸类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丝纺服装产业作为南充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区域经济板块中占据重要地位。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155发展战略”,将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列为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是南充丝绸重新“破茧成蝶”、南充“绸都品牌”重新焕发光彩的一次历史新机遇。着力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将为建设“成渝第二城”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必须树立“大纺织”视野,实施大项目战略,走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之路。
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一是重抓四大专业园区。按照“同类企业抱团发展、同链企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建设高坪都京丝纺服装产业园、嘉陵工业集中区丝纺服装产业园、仪陇光华制鞋产业园,规划建设“南充化纤纺织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集中配套环保设施,将其建成千亿产业集群的“四根台柱”。二是重育四类产业龙头。重点发展一批服装加工龙头,推动服装产业由“来料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型;重点发展一批化纤纺织龙头,推动生产原料由“丝绸”向“混纺”转型;重点发展一批高端丝绸生产龙头,推动丝绸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型;重点发展一批蚕桑综合开发龙头,推动资源开发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将其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的“四大增长极”。三是重突四个主攻方向。抓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借力产业巨头,培育“领头雁”;抓扶持,做强优势企业,做大成长型企业,增强内动力;抓融合,深入推进上、中、下游在链企业的互补性配套、战略性联盟,形成农工贸一体化“铁三角”;抓重组,鼓励引导优势资本对中小微丝纺服装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或兼并重组,组建大集团,发展总部经济。到2025年,培育2家产值超50亿元、5家产值超30亿元、15家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航母编队。
大力实施集成创新工程。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工人培育基地,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实行专项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技术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丝纺服装企业创建产品研发中心、组建战略联盟,在市辖三区择地建设集研发、设计、销售于一体的丝纺服装专业大楼,发展楼宇经济;抓营销创新,在顺庆建设丝纺服装B2B电子商务平台,在高坪建成西部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丝纺服装产品交易中心,在高坪、嘉陵建设丝纺服装出口基地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丝纺服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VR体验店,拓展网上产品市场,形成“线上线下+直营店+专柜”的营销格局。通过抓两端、强创新,构建产业发展“微笑曲线”。
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打造“中国绸都·南充”丝纺服装区域品牌,使“南充制造”成为丝纺服装行业的一张响亮名片;打造国际品牌,深挖“百年六合”、“依格尔丝绸”、“银河”、“嘉纺”等品牌价值,鼓励本地丝纺服装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高档丝绸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支持“借船出海、借牌入市”,培育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品牌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充分利用西博会、行业峰会、国际非遗节、国际丝博会等平台,加大南充丝纺服装品牌宣传展示。争取在南充设立国家级丝纺服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加大自主品牌、专利技术保护力度。
大力实施蚕桑提档升级工程。在全市建标准化蚕桑基地,根据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80万亩,产茧能力达到2.5万吨;到2025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产茧能力达到5万吨。2025年较2020年增加的20万亩蚕桑基地全部为优质蚕桑基地,优质基地采用的是最先进的养蚕技术,产茧能力较一般基地大幅提升,因此,虽然2020年至2025年桑园面积只增加20万亩,但是产茧能力却能由2.5万吨提高到5万吨。
大力实施丝绸文化旅游开发工程。在主城区以丝绸文化为主题建立城市地标,让“中国绸都”名副其实。重抓“一园一区一走廊”平台建设。“一园”:在高坪都京建设一个产业、小镇、文化、旅游、生态五位一体的丝绸文化产业园,开发丝绸源点博物馆、丝绸特色风情街、万亩生态桑园、丝纺服装工业园等项目,建成一个10平方公里4A级风景区,打造“南充丝绸文化城市会客厅”。“一区”:完善依格尔丝绸博物馆,在金富春公司建设中国蜀绘文化展示馆,在尚好桑茶公司建设中国“桑茶之都”文化馆,进一步建设好中国丝绸文化公园和千年绸都第一坊,形成嘉陵蚕桑生态和丝绸工业旅游区。“一走廊”:结合丝绸源点文化,融入蜀绣文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流域文化,培育一批以互动体验、贸易为主体的“绸都小镇”、“丝绸精品馆”、“丝绸精品社区”、仿古丝绸一条街等丝绸旅游文化景点,打造丝绸文化精品旅游环线。
大力实施开放合作工程。着力实施三路突破:向东:加强与广东、苏杭等地区的开放合作,采取产业联盟、技术合作、引资嫁接等多种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带动产业转型。向南:鼓励丝纺服装企业发挥外向型产业优势,引导企业抱团“走出去”,在东南亚建立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向西:对接亚欧物流大通道,利用渝新欧快铁专线,构建丝纺服装国际物流体系,支持丝纺服装企业在海外联合建立保税仓库,加快拓展丝纺服装跨境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