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头并进 建设成渝教科文卫“第二城”
市教育和体育局 黎明
重振川北教体重镇雄风,打造区域教育强市,建设办学高地、求学圣地,必须深入实施“十大工程”。一是以教体“三名”工程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名教师(包括名教练)、名校长(包括体校校长),建设一批名校(包括体校),打造教体“旗舰”、组建教体“航母”。二是在教育领域实施六大工程,即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高中教育普及工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从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学调整教育结构,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三是实施教育脱贫工程。四是在体育领域实施两大工程,即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工程、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提升工程,建设全面覆盖的全民健身网络设施。
实现从教体大市向教体强市转变,还必须坚持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五大板块为基础,以“三名”工程、教育信息化为支撑,以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工程为重点,提升南充教育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新建、改扩建体育场馆设施,深化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重大体育品牌,推动体育事业和产业跨越提升。
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 王晓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强市,是实施“155发展战略”和建设“成渝第二城”的重要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强市,主要从加强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开展市校深度科技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个方面来谋划实施。把潆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嘉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成省级高新区;积极建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及人才资源优势,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双创”政策体系,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支持驻市高校创建国省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南充双创中心,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支持科技人员、大学生、海外高层次人才、草根能人“四路大军”创新创业。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陈家喜
全力建设“成渝文化第二城”,我市将着力打造“一核心、两板块、十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十大特色文化小镇”,构建“十、百、千、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即建成10大主题文化区,100个特色文化之乡、1000个农家文化大院、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涵盖辖区人口760万,辐射周边市(州)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我市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进一步推出文艺精品力作,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成渝第二城”,文化发展要先行,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文化+”模式,推动文化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建设川东北文化传媒中心、“全媒南充”大数据工程,全面提升南充文化软实力。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郑和平
按照“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增强辐射”的思路,我市要围绕“两年打基础、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打造健康南充“五大中心”。未来5年,我市将全力打造区域优质医疗中心、区域医学人才培训中心、区域养生养老服务中心、区域重点专(学)科中心、区域个体化精准医学中心。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立足川东北、辐射川、渝、陕的区域卫生计生中心,使卫生计生事业成为建设“成渝第二城”的重要支撑。
未来5年,我市将建成市中心医院江东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嘉陵医院、市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重点卫生项目,全市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2.6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做精做特一批专科医院,推进健康南充建设,增强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加快南充精神卫生中心二院区建设,建成功能完备的区域精神卫生中心;进一步加快市级儿童医院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