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活动 征文获奖作品集(3)

时间:2024-12-12 09:32

目 录

“绝处”何以“逢生”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市统计局  覃  瑶


观照自我  无问西东

——观电影《无问西东》有感

市人大常委会  王  彬


大 魂 赋

市公路管理局  陈若愚


从《乡土中国》读中国“土味”

市委组织部  蒙柯君


重塑高效人生的七把钥匙

——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有感

市委政研室  何  博



“绝处”何以“逢生”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市统计局  覃  瑶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创作的历史小说,根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改编。讲述了长安小吏李德善历尽千辛万苦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完成了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既描写了上位者的腐朽黑暗,也刻画了底层小人物的人性光辉。其中,李善德面临绝境不退缩、不放弃、不言败的智慧和勇气给我带来了深刻启示。

战胜困难、突破绝境需要坚韧的意志。意志是面对困难挑战时,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毅力,更是向着目标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故事一开始,“老实人”李善德就在稀里糊涂中被迫接下运送鲜荔枝的任务,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困境,李善德此时要么等死,要么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有可能还是死。他最终选择了拼死一搏,一人一马踏上了去岭南之路,并在贵妃生辰之日把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接受挑战、奋力拼搏、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的强大意志,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深沉而有力。

战胜困难、突破绝境需要精湛的技艺。业务技能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胜任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李德善精通算数、业务过人,面对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算学才能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尝试,一点点突破、一步步探索,最终确定了保存和运输新鲜荔枝的最佳方法,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充分显示了高水平业务技能的关键重要作用,是李德善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护身符”“通行证”。这启示我们,唯有脚踏实地下苦功、做实功,练就一身过硬的干事创业本领,方能心向光明、阔步前行。

战胜困难、突破绝境需要仁爱的情怀。仁爱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所谓“仁者爱人”,就是充满慈爱之心,对他人满怀善意,是一种大格局、大智慧。故事中,李善德至纯至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良知,不为私利而忘公义,不为功名而卖灵魂,他维护正义敢跟杨国忠对峙,他尊重并平等对待荔枝农和林邑奴,他信守诺言与胡商交心。他饱受委屈、磨难、危险、不公,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却依然不改仁爱初心、不失为官本心。他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有原则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李善德,一个因权力的任性而卷入风波的底层小人物,在绝境之下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开辟出一条荡气回肠的生路,让我们看到了荔枝使背后的艰辛和牺牲,也让我们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唐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从岭南到长安,从大唐到今天,“李善德”始终在我们身边。感谢《长安的荔枝》。



观照自我  无问西东

——观电影《无问西东》有感

市人大常委会  王  彬

近期,重温了多年前的一部电影——《无问西东》。影片是为了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而作,用四代清华人的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串联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讲述了时代的动荡与沉浮,个人的抉择与坚守。影片中,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不同的时代中为理想前行,也因为时代变革迎来考验,面对残酷的选择叩问内心、找寻自我,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贯穿了“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精神内核。从哪里来,到何处去,古往今来似乎一直是人类思考的终极哲学命题。这部电影,恰好给了我一些启示。

只问真实、无问得失。20年代的清华园里,吴岭澜一袭长袍,看着发榜。英文成绩第一,但物理成绩落在了“无列”。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但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告诉他:要听从自己心里的真实。吴岭澜站在人群里,听到伟大如泰戈尔一样的诗人竟然也会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无止境地思索,他突然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终于,他放下了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实科,转去学文,成为一名文学教授。在带着学生躲避空袭时,也能在山洞外平静地为他们念泰戈尔的诗,引导学生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党员干部的“真实”是什么?老英雄张富清60余载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的“无问西东”就是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第一书记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她的“无问西东”就是用自己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为民造福。“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百年风雨路,我们党靠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射到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个人,就是要永葆真心,就是要在迷茫动摇时叩问内心:是否无愧于党员的初心使命?是否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培养?始终坚定目标方向,不忘来时道路,正视真实自我,保持心境澄明、心力茁壮,在工作中踏实奋斗、积极作为、担当奉献。

只问敢勇、无问世俗。30年代的西南联大,家境优渥的沈光耀,摇摆于参军还是读书之间。他本可以选择躲避战乱求学归家,继承祖业,继续当他人眼中完美的人。但亲眼目睹同胞们死于日军的轰炸,他知道因为战乱,偌大的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说:“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沈光耀背着父母参了军,选择投身到最残酷的战争中,为国殉身。每个时代,都会给出世俗中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让人明哲保身、别多管闲事。王敏佳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置若罔闻,也就不会被批斗最终毁容;李想本可以不把全部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也就未必会葬身雪地;沈光耀可以回到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或许可以出国躲避战乱,也就不会与日舰同归于尽。但他们无一不作出了与世俗截然相反的选择。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或许会让人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或盲从、或黑暗、或动荡、或浮躁的时代,给我们的精神世界一道闪耀的光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依然会面临着能否敢勇、是否世俗的选择。我们要以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为战场,切实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摒弃世俗投机的“教诲”,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无论是哪个年代,总有人挺身上前,擎着火炬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20年代的吴岭澜,正视真我,追随本心,学文教书,成了30年代的沈光耀的老师。受老师的影响,沈光耀在忠孝难两全时,义无反顾,参军救民,以身殉国。执行任务期间,沈光耀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总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空投食物,他空投的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60年代的陈鹏和同伴王佳敏、李想,命运多舛,仍坚守真情,奔赴边疆,为国效力。李想在生命抉择时,选择救下现代张果果的父母,给了张果果挣脱利益,救助四胞胎的勇气和初心。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续下,永葆活力,生生不息。正如季羡林先生曾评价母校是“清新俊逸”,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行的,更应该要不忘本来,铭记历史,牢记前人栽树之恩,秉承百年不变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从前人手中接过火炬,在基层用双脚丈量热土,始终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在工作岗位用努力和汗水书写大我,用青春和芳华谱写时代的乐章。



大  魂  赋

市公路管理局  陈若愚

乌飞兔走,星月如斯,凭栏抚卷,绪飞神驰,欣然命笔以作斯文。每于书中神交圣哲,千秋薪传者,巍巍然中华魂也,故谓之大魂。

唯黄河之浩荡兮,孕华夏之灵秀。何天地之钟灵兮,仰人文之悠悠。春秋代序兮五千。如丝如缕兮先贤。夫残文半卷,朱笔一支。神游于古今天地,逍遥于字里行间。可赏秦汉之皓月,得抚魏晋之长风。察意趣于坟典,诉幽情于简牍。孔孟老庄,人文之懿范;云流雾障,造化之奇观。卧龙躬耕,三顾而出。东坡傲骨,赤壁豪赋。谓曰丈夫立地,须当展负冲天;英雄浩气,亦望云霄极目。隔岸临风,书生意气;登楼望远,风尘何惧。

行于世也,一入而龙行虎啸;一出则垂暮徒悲。是故李煜恋词,拱宋祖以帝阼;屈子修能,终魂归于汨罗;仲尼饱学,尝菜色于陈蔡;陶公放旷,唯盘桓于东篱。此虽先贤圣哲之故事,敢步文人骚客之后尘?是以难效康梁之激愤,而远苏秦之纵横。唯慕五柳“不求甚解”之谟训,愿承东坡“博观约取”之遗风。静居陋室,诵司马之赋;信步闲庭,咏稼轩之词。卧榻而寝,游蓬莱之幻境,抚卷而思,察尧舜之圣德。

若《山海经》假余以鬼神之体。《聊斋志》授余以凌虚之术,使抚长卷而暝悟,清心目以精思,将奚为焉?必衣竹简以为袍,踏方砚而为舟;朱笔为杖,宣纸为帆。放浪四海三山之内,交游五霸七雄之间。师从老庄,探道于天地;拜入孔门,濯发于幽溪;泛舟《风》《雅》,和先民之歌唱;信步《楚辞》,穷造化之真理。求兵略于鬼谷,访田忌于齐都,化干戈于吴越,施信睦于秦楚。凌泰山以铭夫子之志,登长城而怀始皇之威。涉易水之寒彻,念乌江之余悲。伤岁月之不待,叹圣贤之魂飞。执《诗》《书》为长戟,化《礼》《易》为旌旗,驰教化之未宣,申汉唐之纲纪。

聚辞章以为红豆,炼字句而为锦书。则轻蹄得意卧琼林,逸兴遄飞醉孤厅。或伴佳人于花前月下,诉离愁于灞柳长亭。幻身为蝶,与梁祝以共舞,遁迹红楼,邀宝黛以同歌。飞升九天,消蟾宫之冷意;远赴朔方,解昭君之离情。

呜呼!《六韬》云:“缦缦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是以柔弱可以胜强,后发可以先至。韬光养晦,是为修行之妙理;宁静致远,方乃成功之途径。伫看今朝,时逢盛世。层楼更上,戮力同心。敢不发奋苦读以酬社稷也哉?

从《乡土中国》读中国“土味”

市委组织部  蒙柯君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收集了费孝通教授“乡村社会学”时的14篇讲稿,全书以“土”为眼,从基层社会道德体系、权力结构、文化环境等角度分析中国乡土特性,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前瞻性的观点。关于“土”,我认为“土”也是一种纯粹、一种实在,也是发展发扬的基础,因此,读完此书,我有三点感受。

一、作者思想土的纯粹。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中:一是1935年,费孝通与妻子前往广西瑶山研究瑶民生活,途中,妻子遇难死亡,自己身负重伤,养伤期间,他忍痛整理妻子遗稿,表达了对学术的尊重。二是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费孝通面对国内“孤陋寡闻”的学术环境,依然孜孜研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社会学流派。三是费孝通上课不用现成的课本,而用自己的调查材料,抛出概念与同学们讨论研究。这种不维时、不维书、不维洋的求知求学精神就是纯粹,应是根植中国学者灵魂之“土”。

二、文中观点土的实在。该书虽是80年前的作品,但见解独到、立意深远。以几个观点为例:一是开篇第一文《乡土本色》指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因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二是《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等几篇文章反映出,乡土社会注重家族和血缘,但中国人是“私”的,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其本质是,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向内看都是公的。三是在《礼治秩序》中提出人治、法治、礼治的概念,与现在的自治、法治、德治核心一致,但在乡土社会,人治礼治的有效性高于法治,常常家族长老一句话胜过法律十条文。另外书中还提出了“四种权力结构”“文字下乡形式大于意义”等观点,这些观点针对的现象有些已经在改变,或正在改变,但在当时能直言不讳、客观公正的讲出来,确实土的实在。

三、社会学发展土中带“扬”。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生涯与中国社会学发展几乎同步。他的学术生涯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解放前20年时间,在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阶段,他与其他知识分子提出了很多新概念,但存在“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问题。第二个阶段解放后30年,在反右、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他与一批社会学家被打成右派,社会学中断,他发现世界是可以发生不寻常的社会结构革命性变动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他提出做科学“志在富民”,主张发展应用科学,用研究成果来推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纵观这90年,社会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发扬,从接地气到入民心,直至走进了现在高中学生的必读书物里。

反观过去,建国前后,社会学为我们党和党的领导人制定路线方针提供了科学参考。落脚到现在,社会学的普及推广,正在逐步解决“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问题。长远来看,我们或都将成为社会现象观察者、社会问题研究者、社会治理参与者。

重塑高效人生的七把钥匙

——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有感

  何  博

在这个节奏快速、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为高效能人士,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高效生活的明确道路。作者史蒂芬·柯维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阐述了七个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习惯。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高效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四个层次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心灵的觉醒:积极主动与以终为始

阅读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深深被“积极主动”和“以终为始”这两个习惯所触动。积极主动,是一种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态度,它让我意识到,我可以选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无论遭遇何种困境,我都可以选择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依然能够保持信心,勇往直前。

而以终为始,则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它提醒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愿景。这个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通过制定清晰的目标,我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动,确保每一步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二、行动的指南:要事第一与双赢思维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要事第一”与“双赢思维”的真谛。要事第一,是高效人士行动的重要原则。它教会我如何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常常被琐事所困扰,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个习惯的学习和实践,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确保重要的事情得到优先处理。这种优先级排序的方法,让我在工作中更加高效,也为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而双赢思维,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思维方式。在团队合作或者人际交往中,它让我明白只有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合作才能长久。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寻求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我改善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同时,双赢思维也让我在谈判和沟通中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达成共赢的结果。

三、人性的洞察:知彼解己与统合综效

在书中的第三部分,我深刻领悟到“知彼解己”与“统合综效”的内涵。知彼解己是一种深入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能力。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起更加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通过自我反省和提升来不断完善自己。这种洞察人性的能力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挑战。

而统合综效则是一种创造性的合作方式。它鼓励我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要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通过集思广益和资源整合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统合综效也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对待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促进了团队的和谐与发展。

四、持续的进步:不断更新

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保持竞争力。因此,“不断更新”成为了我追求高效生活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阅读这个部分的内容,我意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同时也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等四个层面,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以追求更加卓越的人生境界,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目标,这个习惯也让我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此外,《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还启发了我对成功的重新定义。成功并不仅仅是获得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通过践行这七个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不仅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因此,我将不断努力践行这七个习惯,将它们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高效,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回顾整本书,我深感其对我人生的影响。《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来指导我的生活和工作实践,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对高效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激励我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以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愿景。这本书不仅仅改变了我对高效生活的理解,更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由衷地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和改变。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践行这七个习惯,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