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用好红色资源 让革命文物焕发时代光彩

时间:2024-06-05 11:23

远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洪源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

南充是一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这里英杰辈出,人才荟萃。南充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资源星罗棋布,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南充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挖革命文物内涵,打造革命文物品牌,开发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绽放更加亮丽的光彩。

6月4日至7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2024年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在仪陇召开,本次会议将聚焦《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实施,进一步深化川陕渝三省(市)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讲解交流、人才培训、品牌推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大巴山南侧、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市仪陇县,峰峦起伏,丘壑纵横,群岭之中簇拥着一座独特的山峰——琳琅山,因天然形成的五角形状而传誉九州。1886年12月,朱德就诞生于琳琅山下的李家湾(今马鞍镇琳琅农村社区)。

朱德故居为清嘉庆末年始建的三合院农舍,面积200余平方米。室内陈列有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算盘、砚台等。蚕房里还保留着当年朱德家中养蚕的调温天窗和缫丝用的“东洋车”。室外保存有朱德在劳动中使用过的石碾、石磨以及他和小兄弟们淘的琳琅井。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与朱德故居遥遥相望,馆名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由“苦闷中的求索”“红军总司令”“长征中的坚定意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人民的光荣”等部分组成,用丰富的图片、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朱德同志伟大的一生。

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南充展示革命文物、革命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留下了革命先辈无数珍贵的足迹,传诵着无数震撼人心的故事。截至目前,南充有革命文物遗址遗迹224处,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9处,红色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红色旅游A级景区7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处、省级5处、市级2处。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2023年1月1日,《南充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南充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条例》明确每年12月10日为南充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主题宣传日。此外,南充还印发了《南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实施细则》和《南充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建立了国、省、市、县四级革命文物保护名录,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法律法规支撑。

近两年来,全市文物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各级革命文物保护资金5000余万元,依法依规、精心组织,相继实施了中共阆南县委旧址、红九军政治部旧址、朱德故居等20余处重要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修缮、“三防”和“数字化”保护工程,红色革命文物存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挖掘革命文物深刻内涵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一段历史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承载着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张澜纪念馆,透过玻璃橱窗,陈列着一双十分普通的粗布鞋,黑色的鞋面,鞋底边沿扎满了细密的针脚,每一寸都仿佛写满了故事。

1894年,22岁的张澜参加科举考试。离家前,母亲拿出一双亲手做的新布鞋叫儿子穿上,希望他前程似锦。“考毕回家,张澜脱下新布鞋珍藏,只在逢年过节穿一二日。”张澜故里景区讲解员张青萍说,“张澜始终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疾苦,一袭布衣长衫、一双土布鞋,就是他生活简朴、为政清廉的见证。”

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保存展示着“朱德的家书”“朱德穿过的衣物”“手写存款清单”等物品,这些重要的文物是朱德一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

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张已经发黄的手写存款清单,上面显示着“一九七六年结存款20306.16元。”“这是朱德同志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按朱德同志生前嘱托,全部交给了党。存款清单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发黄,但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仍然闪烁着耀眼的时代光芒。”每当朱德故居管理局讲解员代晶深情地讲述起一张存单的故事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重点开展了革命文物、红色文献、口述史料等红色资源征集,以及红色资源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形成了《朱德文物故事》《朱德德育故事》《思德赞》《筑梦》《思辨——两德故里科研文集》《决胜千里》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深挖红色文化内涵,铸就红色文化品牌。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等多个纪念馆(陈列馆)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张澜故里、张澜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长坪山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蓬安县周子古镇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9个基地入选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一个个革命旧址、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桩桩英雄事迹,南充红色遗址遗迹遍布,铸就川东北大地的红色丰碑,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载体。

用好革命文物“生动教材”

为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我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开展革命文物常设性陈列展览及临时展览600余次,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厚德载物——朱德文物陈列展览”荣获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张澜纪念馆《少年张澜》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博科普读物;纪念馆(陈列馆)年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2000余场次。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色文物的陈列展览,成为广大青少年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地和第二课堂,在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凝心铸魂、奋发图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18日,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巴中开幕。巴中、广元、南充、广安、达州、绵阳等6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先行区协议》,南充进一步加强了与革命老区城市红色文旅交流合作,在红色文化传承、旅游市场建设、客源市场拓展、主题线路打造上先行先试。

近年来,我市依托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故居”“张澜旧居”及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罗瑞卿故居”等红色资源,成功打造了“朱德故居纪念馆—张澜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红色旅游线路,该线路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坚持守正创新,用好革命文物“生动教材”,南充以红色题材为依托,创作出川剧《红盐》、舞乐诗剧《咱们的总司令》、红色党史情景剧《朱德的家国情怀》、广播剧《庚午,压进枪膛的春华》、歌曲《德高行远》等一大批红色文艺作品,以实例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永葆生命力。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将持续发挥红色资源教育作用,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断擦亮“将帅故里”这张红色名片,为加快推进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