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南充建设的决定

时间:2024-11-05 12:22

(2024年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中共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会议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南充建设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擘画,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说明和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明确了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必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全市上下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揽南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把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转化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强化政策性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治南兴南再上新台阶。当前,南充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副中心培育机遇期、现代化建设攻坚期,必须勇担改革使命、永葆改革锐气,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南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牢牢把握“七个聚焦”目标任务和“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围绕市委“1558”工作思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强化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着力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为现代化南充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优化工业立市推进机制。坚持产业为本、工业当家,健全产业建圈强链机制,推动力量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聚焦、资源向工业倾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完善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机制,强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培育壮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大中小企业全链条贯通式支持培育机制,大力培育行业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发展。

(二)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建立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强数据治理和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组建南充数据集团,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培育壮大区块链、数据标注、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建立数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智慧南充、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入开展“数据要素×”活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运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引导链主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统筹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机制。健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持续拓展南充现代物流园、川东北金融中心服务功能,构建会展经济发展生态圈,大力培育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促进商业贸易、文体旅游业等品质化升级。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形成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

(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支持国有企业融入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建设。建立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压缩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严格规范薪酬、津贴补贴等,探索建立企业领导班子及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构建国企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多层次债务风险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

(五)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强化用工、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清理违规设置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优化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监”、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暗标盲评”模式。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建立行政执法检查“白名单”“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和“企业宁静日”等制度,开展涉企违规收费罚款专项治理,推行涉企轻微违法“免罚轻罚”。建立涉企问题和急难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建立企业家评选培育机制,持续开展“南充市企业家日”、《阳光问政》等系列活动。健全政策落地督办机制,强化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六)深化新区开发区综合改革。优化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管理运行模式,建立“特色化发展、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产业园区差异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深化临江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设立“临江通办”网上办事专区,优化统计监测、管理考核方式和“一网通办”“全域通办”运行模式,推动涉企服务事项在新区全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构建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事项向园区集中,建立企业(项目)跟进服务机制,探索打造“免证园区”。开展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完善标准化厂房建设、管理和运营评价制度。探索“共建协作”等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升级、扩区、调位,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健全新型招商引资机制,探索实施场景招商、科创招商、“以投带引”招商等模式。

(七)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扎实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工业用地出让年期和弹性出让年期制度,深化“亩均论英雄”评价和“标准地”改革,支持采取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数据供给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培育数据市场。积极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建设虚拟电厂。深化水、能源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天然气“转供”为“直供”。

(八)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重点产业发展和基本民生改善的财力保障。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落实税收征管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等模式,完善市域内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优化“政银企”融资对接机制和产业发展基金“募投管退”运行监管机制。

(九)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构建东向北向开放通道和平台体系,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加密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建设高铁快运动货基地,提升高坪机场、阆中古城机场运营质效和嘉陵江航道通航能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全国复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优化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机制,创新跨区域合作和东西部协作模式,高标准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提升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运营质效,积极争创综合保税区。建立与口岸城市“一体化通关”机制,推行“属地申报、直抵口岸、口岸验放”一体通关模式。探索贸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加强对外经贸交流,积极争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

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机制。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三名工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完善地方与高校联动协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参与共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优势专业。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职学校“双优”、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终身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创新“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制”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方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联合建设国省重点实验室、二次开发实验室、中试基地、中试共享生产线和创新联合体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政策体系,扶持壮大科技创新骨干企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探索运用“研发在外地、应用在本地”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中小微企业使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科普服务体系。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果州优才计划”,完善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工作机制,支持临江新区探索试行“身份锁定、档案管理、全员聘任”岗位管理模式,打造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产业人才发展联盟、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作用,探索“假日专家”“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模式和政企人才互动机制,常态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技能人才进课堂、专家人才进企业、大中专学生进车间活动。实施重点企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推广“县管企用、企评县奖”产业人才使用模式。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落实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完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制度。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完善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政策,深入实施“乡村头雁培育计划”和“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人才入乡“新农人”队伍建设。

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改革,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实施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快“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和完整社区等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探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支持南部县开展大城市周边县城、阆中市开展专业功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深化扩权强县改革,积极争取省级扩权赋能改革,强化县级政府财权事权统筹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市域副中心。健全新型城镇化区域联动机制,支持顺高嘉同城发展、阆南(部)仪协作发展、西蓬融入主城发展、营山融渝发展。深化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建省级百强中心镇。

(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完善城镇化“人地挂钩”政策体系。健全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机制,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保障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完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广城乡融合“十个一体化”集成改革做法,深化南部县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

(三)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风险保证金制度。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支持以县域为单位建立区域性农事服务信息平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推进蓬安县整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分类稳妥推进撂荒地、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区。推进土地经营权互换、入股等连片经营,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森林“四库”和国家储备林建设。

(五)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优化网格监测、预警、响应体系,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抓好仪陇县、营山县欠发达地区县域托底性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加强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开展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健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抖音直播基地,实施“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合规利用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资产参股等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餐饮民宿、健康养老、农村电商快递等新业态。健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推动社会治理民主化法治化

(一)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健全人大执法检查联动机制。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和协商民主体系,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落实办事公开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完善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机制。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强化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二)推进立法领域改革和依法行政。优化立法工作机制,完善立法公众参与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健全“小快灵”“小切口”等立法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领域立法,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统筹立改废释。推进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建设,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在乡镇(街道)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深化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和行政案件级别管辖、集中管辖、异地管辖改革,建立“一案一码”案件管理制度。

(三)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优化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监察执法、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施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和办案责任追究制度。开展涉案财物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推进市县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与其他救助衔接机制。进一步规范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适用,依法查处利用职权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犯罪行为。推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落实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四)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集“综合应用、基础支撑、数据研判”为一体的智慧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体、热线等平台融合发展。建立全民守法普法长效机制,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活动,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机制。深化小区依法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共治长效机制。

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一)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优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建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市融媒体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县级融媒体提质增效,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拓展国际传播体系。

(二)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化市属文化领域国资国企和文艺院团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管用分离改革。改进文艺创作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协同推进蜀道申遗,积极创建省级优秀“非遗工坊”“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等品牌。完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培育壮大农文旅、工文旅、文商旅、文体旅等融合业态,全面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品质。构建“多层次学校+院团/协会”艺教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功能布局,推动体教融合、体医融合。

(三)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网络正能量传播机制,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相关制度。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网络执法司法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网络乱象排查整治和网络法治宣传。健全网络平台运营管理机制,加强“自媒体”及MCN(网红经纪公司)机构治理。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机制,加强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建立完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七、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

(一)深化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推动建立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常态开展“直播带岗”“看企择岗”等活动,统筹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标准化建设,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长效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拓展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功能。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深化双拥共建,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改革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深化农村自建住房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患者双向转诊等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发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等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本地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开展对口帮扶、远程医疗和派驻服务合作。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医疗卫生监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四)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落实生育补贴、婚假和生育休假等政策措施,健全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出生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完善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托底性、公益性、多样化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发展村(社区)嵌入式、互助性养老服务机构,推广农村半公益性养老模式。完善老年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长期照护等相衔接的支撑体系,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加强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推进公共服务适老化、适儿化改造。

(五)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强化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全过程质量控制。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落实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深化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推进嘉陵江、升钟湖、西河等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机制,强化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循环利用,推进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打造全域“无废城市”。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探索建设绿色外贸示范区。深化营山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健全生态环境管理、监测、评价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八、深化安全领域改革,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充

(一)健全平安南充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常态化宣传教育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反渗透反颠覆反恐怖反分裂反邪教斗争一体化推进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着力构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扫黑除恶、禁毒防艾。健全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金融等重大风险机制。

(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完善网格服务管理事项分类归口办理机制,优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强化市民服务热线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三)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应急救援跨部门和跨地区合作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建设,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完善市智慧化安全监管平台功能,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深化粮食购销领域“一链监”和食品药品安全“一键溯”改革。完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受地质灾害威胁地区综合整治,深化森林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建立应急物资和服务供给体系。

九、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下”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常态化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健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结果运用机制,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推行先锋岗、责任区、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机制。

(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深化政治生态监测预警评价。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长效机制,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体系,创新常态化正风肃纪督查和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持续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健全基层监督体系,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健全信访举报办理质量长效评查机制,加强诬告行为治理。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持续深化“六廉互动”,健全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责机制。健全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内设机构改革,探索向有关市属事业单位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完善监督贯通协同制度机制,健全监督情况定期调度、督查督办等制度。

(三)完善改革推进落实机制。坚定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完善专项小组各负其责、各地各部门协同落实的改革工作体系,建立县(市、区)党委深改委和专项小组主要负责人年度改革述职制度。健全改革项目推进机制,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切实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探索开展更多微改革微创新。健全改革宣传推广机制,建立链接网上网下、系统内外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持续推出富有南充元素、具有南充味道、凸显南充特色的改革品牌。健全改革督察问效机制,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满意度检验改革。

分享到: